咨询热线:185-6515-9056
您的位置:首页人物专访张立志:莫向光阴惰寸功

张立志:莫向光阴惰寸功

2022-02-23

张立志近照。

张立志,广州中医药大学2021届针灸学博士、主治医师。导师为973计划首席科学家许能贵教授,又师承禅宗祖庭曹山宝积寺养立法师,得其悉心传道授业。主持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发表论文32篇。

“作为一个农民的孩子,我有一种超越平凡的渴望”

张立志出身于安徽省一个贫困农民家庭,小时候家里甚至连100块钱的学费都交不起,每年都是奶奶带着他到校长办公室请求减免一些学杂费才得以换来学习机会,这样的成长环境不免艰苦。但在父母为他取名“立志”的殷切期盼下,他自小便树立了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改变人生的观念和志向。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张立志一步步跨越丛林高山,从未放弃读书求学。

“越是艰辛越要努力,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张立志说,“5岁起我就跟着父亲下田插秧了。作为一个农民的孩子,我有一种逆天改命超越平凡的渴望,所以我能一直带着穿破黎明前黑暗的勇气前行,这很重要。”

高考考上安徽中医学院(现安徽中医药大学)后,张立志到江苏的工地上打工挣学费,每天筛沙子、拉水泥浆,干了一个月才领到1500元,甚至还不够学费的1/4。在国家助学政策和安徽省希望工程的资助下,他才完成学业。这样的经历让他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了读书的意义,知道自己为何读书。

进入大学后,张立志不仅将专业经典背得朗朗上口,而且喜欢“备课”,即每每将课程内容提前预习、搞懂,上课**坐在首排听讲,利用老师上课的氛围温故知新。这使得他的课程成绩基本保持90分以上,同时也在**中医药院校针灸推拿临床技能大赛等大赛中斩获奖项,最终以综合测评**名获得保研推荐资格。用他自己的话说,“正是那时候心无旁骛的学习,成就了后来一路的幸运”。

“读书要读出书里没有写出来的东西”

为了在专业领域能够走得更远更高更强,张立志保研时与大多数同学思路不同。他主动上网查找针灸领域的“大牛”导师,坐了一天一夜的绿皮火车到广州参加面试,成功拜入当时已是973计划首席科学家的许能贵教授门下,成为当时安徽中医学院**个保送外校的本科生。然而,这仅是他又一个沿途攀登的开始。

在诸多**同门中,不甘泯然众人的张立志更加发奋刻苦,临床学习和科研锻炼两手抓两手进,在广东省中医院规培的同时,每月至少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一篇文章,连续坚持了12个月,从此在导师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年少时期的辛苦学习终会为一生的事业打下坚实的根基。博士毕业后,张立志半天的门诊量常常达到60多人,实现了自己的求学初心——做一名会看病的临床医生。回过头看,他说道:“我很感谢自己当年能够默默读书。我可以很自豪地说,大学图书馆里关于针灸的书籍我**读过、阅览过。正是这种只争朝夕的学习建立起我对中医的自信和热爱,甚至达到如醉如痴的地步。”

然而,这么多的书怎么读得完呢?谈及其中诀窍,张立志说道:“读书既要把握速度,还要把握角度、深度、精准度。”他将跳跃式阅读和咬文嚼字结合起来,在提炼总结中抓住每一本书最根本的东西,吸取其中精华为己所用。在这个过程中,他往往会在自己熟读熟背的中医经典中迸发灵感,再次通过读书、找资料深挖经典中那些论点的未尽之意,由此写成文章发表。

“四大经典是中医的根,中医人**要把根扎深、扎稳,根深才能叶茂。我喜欢把书放在自己的枕头边,就是为了提醒自己反复读。我学习中医的过程就是**回归到四大经典上,特别是《黄帝内经》,这本书被我翻烂了一本又一本。”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张立志强调,中医经典就是“源头活水”,因此**要反反复复读、咬文嚼字读。“一时读不懂是正常的,**的办法就是把它背下来。就像牛吃草,先吃下去后再慢慢吐出来,细嚼慢咽。”

他还分享道:“读博士的时候我经常带着四大经典(口袋书)去查房。当老师讲到哪一句,我就把它划下来,回去以后温故一下,看一看各家解说,再想一想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怎么从现代医学角度切入解读。这是一个常读常新的过程。所以读经典还要细嚼慢咽、仔细品味,要读出书里没有写出来的东西,甚至要读到产生与古人同频共振的感觉。就比如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他为什么要写这本书?我们不仅要看到书中众多经典方药的组合,同时也要回到当时的写作背景,了解张仲景是在怎样的情形下写下这本书。”

“等到功到自然成的时候,‘贵人’自然也就来了”

欲知山前路,需问过来人。张立志格外感恩自己成长路上的诸多老师,也格外注重跟师学习。大学本科入门时,每逢寒暑假,张立志都会提前联系下一学期的专业课老师,请求跟诊、抄方,因为他勤勉刻苦、表现出众,老师们也都很喜欢他。到了研究生阶段,他更是在接受院校教育的同时建立了一种师承视角。

在他读硕士研究生的第二年,《思考中医》一书作者刘力红在广州中医药大学三元里校区开展了一场题为《中医的基本精神》的讲座。张立志听后备受鼓舞,第二天便报考了刘力红创建的三和书院,经过三轮笔试、一轮面试,顺利进入了医道传承项目的学习。在这里,他系统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精华,积累了深厚的中医理论,同时也遇到了他的另一位“人生导师”——禅宗祖庭曹山宝积寺住持养立法师,学得大针深刺这**学。

2014年,刘力红发起并创建了北京同有三和中医药发展基金会,三和书院医道传承项目是基金会开展的主要公益项目之一,旨在培育和挖掘中医药人才。养立法师是该项目第二阶段的导师之一。

之所以能够得到养立法师的悉心指导和传道授业,张立志提到,有一次上课,师父在课堂上连问有关针灸的三个问题:“小针之要是什么”“刺之微是什么?”“刺之道是什么?”就在全班没有一位同学能够一口气回答的时候,张立志连续回答了养立法师的这3个问题,令她刮目相看。

在张立志看来,不仅学生在选择老师,老师也在选择学生。“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授。”意思是学生的见解能够超过老师的境界,才是真正值得传授的徒弟。他借此告诫年轻的学弟学妹:“在还没有得到绽放的平台和机会前,学习学习再学习,经典经典再经典,**要狠下功夫、埋头苦干。等到功到自然成的时候,‘贵人’自然也就来了。”

张锡纯曾在《医学衷中参西录·自序》写道:“人生有大愿力,而后有大建树……医虽小道,实济世活人之一端。故学医者,为身家温饱计则愿力小,为济世活人计则愿力大。”现如今,张立志早已吃穿不愁,他的行医求学路所愿并不为此。谈及一路的学习和超越,他说道:“发心纯正很重要,这就是我们所讲的初心。我的初心和目标都不在于赚很多钱,而是能把自己所学的东西更好地为老百姓服务。”(邱玉萍 曾紫璇)

部分图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如内容中如涉及加盟,投资请注意风险,并谨慎决策

上一篇
下一篇